一腔热忱温暖百姓心,一套警服不减多年情。他,就是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麻线边境派出所副教导员王铁映。
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一块“王铁映社区警务室”的牌匾格外醒目。墙上悬挂的辖区地图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标记。王铁映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出一本破边的《走访日记》,“这是最早的一本,也是记载我责任区工作的一份珍贵回忆。”
今年30岁的王铁映,入警8年,一直在集安市麻线乡上活龙村责任区工作。从一个毛头小子到“看户识人”的“活地图”,王铁映用专注和热忱向辖区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刚来到村里,看着村民家的平房都是一个样儿,根本分不清谁家住哪。于是,我想了一个笨方法,那就是走访。每走一家,我就将家庭成员的职业、年龄等基础信息记在《走访日记》上,晚上回到警务室,对照日记将户主的名字标记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随着走访次数增多,村民各项信息便熟记于心了。”王铁映每每提到这本《走访日记》,都感慨万分。
“有时工作累了、烦了,我就会拿出这本日记看看,看到那些熟悉的笔迹,就会激励我找回当初那种不服输、不认怂的干劲儿。”凭着这样的初心,王铁映把心中的亲民、爱民、为民情怀全部浓缩在日常走访中,坚持进农家门、听农家言、化农家怨、解农家难,通过自创的“六化工作法”,即信息采集标准化、人口管理制度化、纠纷调处经常化、安全防范立体化、法律宣传普遍化、服务群众温馨化,有效提高了辖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8年来,王铁映先后与10余户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将9名孤寡老人纳入社会救助范畴,帮助7名困难群众申请了低保,联合村里的爱心人士帮扶11名困难群众和留守儿童,化解矛盾纠纷320余起,责任区工作排名逐年靠前,人口信息熟悉率更是持续保持100%。
“有铁映在,俺们踏实、放心!”提起王铁映,村民们这样说。2015年4月,通化地区“边境110”警务报警系统启动,王铁映主动向上级争取,为群众免费发放了200部边境110手机。“是派出所吗?俺家隔壁有个人和你们要找的人有点像。”2016年夏天,在王铁映的指导下,村民张某通过“边境110”定位功能,帮助派出所将网上在逃人员崔某当场抓获。
王铁映常说:“喝了鸭绿江的水,肩上就多了份责任。”来到鸭绿江畔8年,王铁映也融入到古城集安,用青春辛勤耕耘在这片白山绿水之间。上活龙村地处偏远,农作物单一,当地百姓经济来源匮乏。2015年,王铁映积极踏查农耕一线,探索致富出路。在他的努力下,上活龙村先后引进草莓、葡萄、五味子等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当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眼里是群众的事,心里是百姓的情。8年如一日,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王铁映的身影始终穿梭在群众之间,脚步重叠在乡路之上。
郑博文 吉林日报记者 王子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