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的指针划向2019年,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走过了30余个年头。30多年来,从生态景观到基础设施,从技术力量到管理理念,保护区慢慢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正值丹顶鹤的繁育期,保护区内的鸟类孵化基地异常安静。“丹顶鹤属于非常胆小谨慎的鸟类,稍微有一点危险信号都会影响他们繁育。”从事鹤类研究多年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林宝庆告诉记者,和过去不同,现在丹顶鹤繁育过程中人工干预已逐步减少,大多是成年丹顶鹤母体亲自孵化。为了给丹顶鹤营造一个良好的繁育环境,这里的鹤舍都是模拟大自然底色修建的,分区科学,采光合理。
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丹顶鹤的繁育技术在这里已相当成熟,目前种群数量已达到208只,是全国第二大人工圈养丹顶鹤种群繁殖基地。但作为迁徙鸟类,对其野化训练保证其顺利进入野生种群,仍是工作人员亟需攻克的难题。
“现在科技手段越来越丰富,我们对丹顶鹤的观察也能越来越细致。”据林宝庆介绍,目前保护区内丹顶鹤除了佩戴传统的带有固定编号的彩环外,还在皮下植入能够识别谱系的智能芯片。对于一些进入野生种群的丹顶鹤,为了研究其迁徙路线,保护区还会专门为其安装太阳能卫星跟踪器,“这是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能搜集到丹顶鹤所处的经度、纬度、海拔等位置信息。通过这些,我们能得到它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迁徙距离等数据。”
从第一代人的“摸清家底”到第二代人的“扩繁保护”,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1年成立以来,每一项任务都圆满完成。从粗放到精细,走到3.0版本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开始寻求更加科学多元的管理规划。
在保护区105467公顷的土地上,生活着两万多人口,但保护区管理局却只有60余人。2016年,保护区与四川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签订协议,成立通榆县生态保护中心,将保护区内17500公顷土地委托其进行管理。
“把民间力量引入整体保护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基金会有很多先进的保护理念,可以提供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虽然他们参与的时间不到3年,但很多规划的路径效果已经显现。”林宝庆说。据了解,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计划对向海湿地保护捐资1500万元,用于解除管护区内承包人土地承包权,现已到位700万元。除此之外,还投资500万元对向海林场核心区林地退出经营的农户进行补偿。
新技术、新理念、新生态……可以预见,奋进中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吉林日报记者 陈婷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