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自动化的猪舍,坐落在舒兰市三梁村一进村最明显的位置;金灿灿的新小米,在三稻粱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被包装起来,准备销往全国各地;浓香醇厚的高粱酒,坛子上已经被贴上认领标签,在18℃恒温酒窖中静静沉香……三梁村,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正用自己的方式走上致富之路。
5月17日,细雨绵绵,三梁村刚刚种下的谷子、黑豆、大豆,立刻得到了雨水的浸润,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森高兴地站在地头上,“前几天,我还担心旱呢!这场雨缓解不少,今年又开了个好头。”
走进三梁村,街道整洁,农户家围墙统一彩绘,路旁绿化、路灯分列成行,一幅美丽的乡村水墨画呈现眼前。李林森告诉记者,过去的三梁村可不是这样,生活贫困、生态落后、交通不便,自从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村里富了,民心也聚到了一起。
在三梁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了全产业循环链。第一个项目就是养猪。李林森有十几年的养猪经验,是舒兰有名的养猪大户。2013年,他当上村支部书记后,首先想到的致富路子就是带领村民一起养猪。起初,村民对村委会和李林森的“路子”并不太信任,纷纷提出“这不还是吃大锅饭”的质疑。李林森为了鼓励村民参与致富创业,承诺只要村民肯投资企业,3年后如果企业不盈利,可连本带利退股并支付利息。
就这样,以村及农户带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六合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三梁村首个村集体经济,2014年共集资入股415万元。2016年22户入股农民、27户贫困户共分红138.54万元,村部分红18万元。现在,每年养殖场生猪出栏量达2000多头。
发展养殖业,先富一批人。第二个项目就是发展有机种植业。三梁村地处舒兰市西北部,虽然土壤肥沃,但水系并不发达,无法发展水稻种植,过去主要农作物就是玉米,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为了让更多村民富起来,经过市场调查和结合本村实际,2016年,三梁村又成立“三稻粱农业种植合作社”,用流转的土地种植有机杂粮杂豆。利用三梁村多处大型养殖场的猪粪做有机肥料,传承传统农业种植理念,以养殖带种植,打造自己的品牌——三稻粱有机绿色无污染食品。
在三稻粱合作社古香古色的传统农业展厅中,20元一斤的有机小米,200元一瓶的有机黑豆食用油,80元一斤的纯高粱白酒……李林森一一向记者介绍,“有机小米和黑豆油都卖出去了,进驻的全都是各大城市的高端超市和商店,现在好东西不愁市场。”合作社酿造的高粱酒,整坛封装,酿好就陆续卖出,还有的被消费者“私家窖藏”,被用作特殊纪念品封存起来。酿酒师傅告诉记者,“我们的高粱酒价不低,却不愁卖,越陈越香,年头越久价格也会越高。”
至此,三梁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养殖场专业化运营,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农家肥,提供土地肥力,形成“地—肥—粮、粮—猪—肥”循环链的发展。
村民刘长虹与谷志玲夫妻一家6口人,有1.8公顷土地。2016年,他们将自家土地流转至三稻粱合作社,夫妻二人还在合作社里打工,负责田间管理和杂粮加工等工作。两人工资每年能有8万多元,土地分红2万多元,土地流转费用还有1万多元。刘长虹告诉记者,“像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不适合外出打工,在家门口一年净赚11万多元,日子可比以前好太多了。”
吉林日报记者 冯超 实习生 王路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