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3年脱贫攻坚路,我们走得很不平凡,付出了很多,但收获很大。”和龙市委书记金烈欣慰的笑容里充满着诸多感慨。他告诉记者,经过3年努力,和龙4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926户12435人实现减贫,全市未脱贫人口减少到69户104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2.9%降至0.15%。
2002年,时年30岁的金烈受组织安排到和龙工作,2010年任市长,在2016年脱贫攻坚的启动之年走马上任市委书记。在和龙从政17年的经历,让他对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所付出的艰辛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2002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和龙市,是典型的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居地、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山区于一体的“老少边穷山”地区,总人口22万,其中朝鲜族占52%,是全国最大的朝鲜族人口聚居地之一,也是我省东部高寒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和龙市贫困程度深、发展底子薄、群众增收难的现实,导致年年脱、年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2016年7月,刚刚上任市委书记不到一个月的金烈,便带领班子成员逐个镇村调研,走遍了全市76个行政村。
“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不是不想脱贫,而是不知道怎么脱贫;镇村干部不是不想扶贫,而是不知道怎么扶贫。”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对金烈触动很大。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致富,不是贫困户自己的事,也不可能单依靠镇村干部来实现脱贫,必须由党委政府来带领、来领导,更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体系,确保“一个声音说话、一个步调走路”。随后,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和龙市成立了由金烈任市级总指挥的市、镇、村三级指挥部,实行挂图作战,形成了市、镇、村、帮扶部门共同参与的作战指挥体系。
“要让群众彻底脱贫,最关键是发展产业、提高效益,必须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项目扶贫,走集约化产业脱贫道路。”
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扶贫项目,采取代种、代养、代游等新模式,集中发展扶贫产业。提出“抓大促小”思路,集中资金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分红收益。
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实施“政融保”金融扶贫模式。实施金融政策后,解决了金融部门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和农户贷款难、贷款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探索实施“扶贫+扶志+扶智”新机制,树立“短期产业扶贫+长期思想扶贫”的思想,激发贫困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
启动实施“六小工程”,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提供5000元扶贫资金,与帮扶责任人一起共同实施“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小农家乐、小庭院”产业项目,带动224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元,实现了自主稳定脱贫。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在金烈的顶层设计下,和龙市一点点发生着变化——基础设施完善了,生活环境变好了,产业项目壮大了,经济收入增加了,党员干部得到了锻炼,农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
2018年是和龙市脱贫攻坚关键的一年。年初,金烈签下了“完成摘帽任务”责任状。
“攻坚拔寨阶段,我们必须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坚决的行动。”在他的带领下,和龙下上拧成一股绳,倒排工期,按照脱贫推出阶段性任务。自2018年5月以来,连续启动脱贫攻坚百日会战、百日提升、百日环改;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先后开展了精准识别专项行动、安全饮用水专项提升行动、住房安全专项攻坚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专项行动集中攻坚。2248名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12352件。
为发展扶贫产业,和龙3年累计投入5.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96个,初步形成了以种貂、黑毛驴、延边黄牛、冷水鱼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有机大米、药用菌、有机蔬菜、林下参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景区、民宿为主的旅游产业。所有贫困户和行政村产业双覆盖,累计实现收益4946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近70%。
“部分扶贫产业不断壮大,形成规模,现在已成为和龙市的支柱产业,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金烈高兴地说。
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曾经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种植、养殖及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及贫困户,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均达10%以上。基础设施改善了,各村及其重点屯通硬化路、开通客运班车,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所有行政村和自然屯都接通了动力电,全部农户连上了生活用电。文化设施也满足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广播电视户户通、通讯设施村村通,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今年4月28日,和龙市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监管,脱贫不脱帮扶。在防止返贫的同时,统筹谋划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金烈作出承诺。
吉林日报记者 张伟国 实习生 马春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